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企业动态

煤海深处的匠心守护——记榆林新材料集团煤业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宋增兵
|
来源:榆林新材料|2025/10/20 15:47:00|作者:刘鹏飞|人气:43

在榆林新材料集团煤业公司洗煤厂检修现场,总有一个身影穿梭在轰鸣的设备间。他那黝黑的脸庞挂着汗珠,沾满油污的双手精准操控着工具。他就是被工友们亲切唤作“黄油一哥”“检修拿哥”,并斩获煤业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的检修工宋增兵。

微信图片_2025-10-09_190332_635.jpg

四十载人生岁月,十余年检修坚守。宋增兵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用实干与担当在平凡岗位上镌刻出不凡的奋斗轨迹。

勤学不辍:从“门外汉”到“技术尖兵”的蜕变

2010年,初入煤业公司的宋增兵,面对洗煤厂复杂的设备系统和陌生的操作流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干一行就得精一行。他把“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刻在心里,从基础学起。别人休息时,他抱着专业书啃透理论。工友操作时,他蹲在旁边默记细节。遇到难题时,他缠着老师傅问清原理。每天下班,那句“再等等,再看看”成了他的口头禅。 

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是他随身携带的“秘籍”,上面密密麻麻记着82台给煤机的参数,30条胶带机的保养周期,还有设备故障的处理心得。下班后看书钻研、和技术人员探讨经验,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凭着这股韧劲,他不仅精通润滑检修,更练就了焊接、机械改造等硬功夫,渐渐从“新手”变成了工友眼中问不倒、难不住的技术尖兵。

攻坚克难:用担当啃硬骨,以巧思破难题

“设备的脾气就像人的性格,摸透了规律,再难的活儿也能找到巧办法。”宋增兵常说。洗煤厂设备密集、工况多变,遇到困难时,既要敢啃“硬骨头”扛住急难险重,更要善用巧思破解生产难题。

2013年6月的系统大检修,至今让他记忆犹新。更换504刮板的任务迫在眉睫,产品仓电动葫芦却突然“罢工”。几十根刮板,每根50斤,没了机械辅助,成了挡路的“拦路虎”。宋增兵毫不犹豫,撸起袖子扛起第一根,从501皮带机尾到指定位置,不长的路因负重变得格外沉重。汗水模糊了视线,工装湿透贴在身上,肩膀又酸又麻,他硬是咬着牙一趟趟往返,用肩膀把所有刮板按时搬运到位,没耽误半点工期。如今说起这事,他只笑着摆手,可肩膀上那些淡淡的压痕,早已成了担当的勋章。 

在日常检修中,他的创新巧思更是随处可见:改造给煤机翻板漏水系统,彻底解决水煤打滑的运输难题,每年减少因堵料造成的停机损失约5万元;优化设备油路油管,让润滑保养效率提升30%;改进胶带机跑偏调整装置,让设备故障率下降20%。这些成果,让“黄油一哥”又多了个“检修拿哥”的名号,再棘手的设备问题,到他手里总能拿下来。 

修旧利废:点滴之间见初心

在宋增兵的工具箱里,总能看到“起死回生”的旧零件:磨损的齿轮经他修复后重新上岗,报废的油管被改造成专用工具,连废弃的钢板都能被他拼出实用的检修平台。

一次,洗煤厂急需一批设备防护栏,他带着徒弟收集废旧钢材,量尺寸、画图纸、拼造型,用废料做出的护栏不仅结实耐用,还比新料节省成本近万元。“废料里藏着宝,就看你会不会找”,这句朴实的话,是他坚持多年的降本增效之道。

薪火相传:严师手下出高徒

“宋师傅对我们,严得没话说,一个螺丝的松紧度都要卡到毫米!”徒弟们这样评价他。经他带出的徒弟都得经得起“较真”考验:给煤机的润滑角度差1度要返工,焊接的焊缝有半点瑕疵要重焊,连工具摆放不规范都要被批评。

严要求的背后,是掏心窝的指导:他手把手教焊接手法,逐步讲检修流程,连笔记本里的“独家秘籍”都毫无保留地分享。十年来,他带出的徒弟中,有的成了管理骨干,有的成了技术能手,都延续着他做精做细、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 

“干检修就像给设备‘看病’,容不得半点马虎。”宋增兵用十年坚守诠释着这句话。从“小宋”到“老宋”,从“黄油一哥”到众人信赖的技术骨干,他就像设备上那颗最紧实的螺丝钉,在煤海深处的检修岗位上,用匠心守护着生产安全,用实干书写着属于劳动者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