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职工文苑

唯有万家和,方能企业兴
|
来源:金钼集团|2025/4/21 16:26:00|作者:刘栋|人气:161

金堆城的夜,总让我想起幼时随家人在矿区的时光。那时天上的点点星光与采矿场川流不息的莹莹之火交织,像一串串灵动的音符,诉说着金钼人与这片土地的羁绊。  

三代钼都人,一脉传家风

家与矿山,从来都是同一盏灯下的故事。母亲年轻时在金堆工作兼带我生活,父亲辗转于洛南县与金堆两地奔波,我从小便跟着他们在大巴车、偏三斗摩托之间辗转来去。记忆最深的是深夜归来时,寺坪镇的灯火如繁星坠落,外公、舅舅远眺等待,夜晚的灯虽微弱,却照见了家的方向,照见了金堆城的守望。

爷爷不幸去世于父亲幼时,他由奶奶抚养长大,年少便担起重任,十七八岁的年纪,做手工、造铁具,跟随村人从陕西洛南步行河南灵宝赶集换钱。虽然恢复高考后他考学分配工作,改变了贫穷命运,但勤俭习惯却贯穿一生。直至今日,我吃饭要将碗盘打扫锃光的习惯就耳濡目染自父亲。

外公是孤儿出身,参军转业后扎根金堆城,用半生汗水换来县城的两层小楼和西安的家属房。儿时陪外公在露天矿打更,他教我摘豆角、吃苞谷糁泡菜汤,动作粗粝却满是温情……

这些家人生活中朴素的习惯,潜移默化中让我懂得:勤劳是家风的底色,踏实是立身的根本。

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广州飘摇许久,我回到大山接过父辈衣钵。十余年成长,逐渐懂得何为“传承”——它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将家风熔铸于金堆城发展的年轮中。  

信访窗前的“家事”与“企事”

我是一名信访干部,在工作中始终觉得自己像一座桥,一头连着企业的规章,一头系着职工的家常。有人因薪酬待遇红着眼拍桌,有人为住房就业愁得夜不能寐。多少次,总想着自有制度“一刀切”,直到某次接访。

某退休老同志因政策和历史原因,在报销医疗费上遇到了困难,辗转反复多次,对办理情况不理解、不认可,情绪激动拍桌子。我和同事本欲坚持照章解释政策,却忽然想起外公的话:“做人做事得有人情味。”于是,放下文件,给老同志倒茶发烟,听他诉说曾对公司生产的艰难付出,叙述个人遇到的困难和不易。最终,我们多方联系协调业务部门,将实际面临的难点与堵点上报研究,经过与地方部门的沟通争取,问题得到处置。老同志激动地对我们说:“你们不光是办好了这件公事,还让我这块心病彻底好了啊!”  

如此渐渐,让我懂得:干工作不是冰冷的流程,是将心比心的“真诚相待”,更是维护企业和群众利益的“双向努力”。家庭相处中的“同理心”,让我学会老一辈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教我面对矛盾时不推诿。家庭里做事的“务实”,提醒我解决问题要杜绝浮躁、扎根实际。这些品质,赋予了我更多干事创业的力量!  

与妻同行,家是薪火相传的灯

妻子与我因金堆城结缘筑巢,冬日石可路灯散落的雪花、玉龙雪山上“廉价”的求婚戒指、环绕汶峪河畔的自行车婚礼……我们彼此在平凡中创造仪式感,来共同面对婚姻中的柴米油盐。“家”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夫妻的携手共进。

曾经妻子对我的节俭误解为“抠门”,直到儿子的呱呱落地,让“家”的意义更加厚重。我们深知,家教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最好的家风,是彼此扶持的默契,我们彼此学着褪去稚气,并肩扛起生活的担子,共同以行动教会孩子何为责任。争吵与和解、依赖与独立,这些磨合的痕迹,一圈圈画成了家风成长的年轮。

传承的风,吹向金堆城的未来征程

如今的“金堆城”,早非记忆中的那一小块“山沟沟”,矿区化作生态公园、科技创新力摘标杆、“国之重器”重任在肩,产业链群不断延展变强,“二次创业”迈出坚实征程。而家风的印记,也悄然融入企业的发展脉络:

外公种的豆角地拔地成了崭新的厂房

父亲做的园林绿化融入金钼人安居的家属区

我参与化解的信访事项绘成职工群众的笑颜

……

金堆城的灯火依旧如星河蜿蜒。

这灯火,是三代人的青春,是无数个小家的坚守,更是金钼人写给未来的家书:唯有万家和,方能企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