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设充电桩到搭建电动车防雨棚,从丰富职工之家到增设电子图书室,从开设爱心理发室到举办假期托管班……一个个民生故事,是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以下简称“榆林新材料集团”)工会当好职工“娘家人”,做好聚民暖心事,绘就一幅幅幸福画卷的惠民举措。
从榆阳区到横山区,从子洲县到佳县,从古塔镇到上盐湾镇……一串串帮扶足迹,是榆林新材料集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书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民生答卷。
榆林新材料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园
当好职工“娘家人”
“公司工会给大家办了一件大实事,有了充电桩,扫码就能充电,便捷又安全。”在榆林新材料集团生活区,该集团职工赵丹丹高兴地说道。
职工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日益普及,充电难成为不少职工的“烦心事”。为精准解决职工急难愁盼问题,2024年,榆林新材料集团投资176万元安装了5处充电桩,可满足20多辆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
“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切实解决了职工新能源车充电难题,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点赞,是公司聚焦职工所困、解决职工所需的实在举措。”该集团后勤服务公司负责人说道。
“公司工会举办的托管班解决了我们家长的后顾之忧,孩子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收获了友谊,简直就是及时雨。”2024年暑假,榆林新材料集团职工魏国婵把孩子送进了公司的假期托管班,往年发愁的“带娃难”问题解决了。
“你安心上班,工会帮你带娃”。作为职工的“娘家人”,榆林新材料集团工会精准对接职工需求,着力解决职工急难愁盼问题,组织了130名职工子女参与假期爱心托管班,有效地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榆林新材料集团用职工纾困解难的暖心答卷,凝聚起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力,为企业转型升级夯牢基础,凝聚合力。2024年,公司提前一个月完成年度营收目标,让企业发展更多地惠及职工,让职工成长更好地反哺企业发展。
榆林新材料集团暑期职工子女公益托管班
办好职工“贴心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榆林新材料集团把职工的一日三餐作为头等大事,在改善就餐环境、提高饭菜质量、增加花样品种上下功夫,让广大职工吃上放心饭、舒心饭、暖心饭,全力提升职工满意度。
陕北大烩菜、西芹虾仁、排骨炖土豆……午餐时间,榆林新材料集团职工餐厅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50多种菜品色香味俱全。
“我们从源头抓起,在食材采购、品种搭配、菜品加工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食材健康、新鲜,全力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榆林新材料集团后勤保障队副队长李龙说。
在后勤服务质量专项提升行动中,榆林新材料集团发放职工餐厅满意度调查表1926份,涉及就餐品类、口味、价格等内容10项,征集整改意见34项,逐项优化整改,真正做到职工所需,企业所能。
“矿上的班中餐,为我们免费发放,荤素搭配,安全放心、干净卫生”榆林新材料集团矿工王伟接过饭菜,开心地说。
“井下职工体力耗费较大,吃的有营养才能更好地工作。不断完善职工后勤保障服务,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榆林新材料集团煤业公司餐饮负责人张小军说。
最大程度解决职工所需,做好贴心服务。榆林新材料集团工会创新工作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当好职工“娘家人”,做实职工“贴心事”,将职工愿景变成了幸福实景。
榆林新材料集团帮扶的子洲县高家砭村肉牛养殖项目
驻村帮扶担使命
在榆林新材料集团定点帮扶村子洲县苗家坪镇高家砭村,一只只毛色鲜亮、体态健壮的乌鸡正在圈舍里踱步觅食,乌鸡养殖已经成为该村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庭院增值产业。
73岁的高家砭村脱贫户王丁林,因年纪大、缺技术、丧失劳动力,多年靠着几亩薄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2019年,他靠榆林新材料集团驻村工作队免费发放的30只乌鸡起步,眼看着日子越来越红火。
“一只乌鸡蛋2元,每天仅卖乌鸡蛋,就能有60元的收入哩。而且是现场结算,不愁销路。”王丁林扳着指头划拉着,“不用花一分钱,先后2次得到60只乌鸡苗,天大的好事让我们碰上了。”
清晨五点多,天还黑蒙蒙的,但高家砭村的蔬菜大棚里早已灯火通明。一箱箱新鲜的西红柿、黄瓜、茄子和青椒已排列整齐,即将送往榆林新材料集团职工食堂。
看着满棚有机蔬菜直供国企食堂,高家砭村蔬菜大棚承包户王铮笑开了花,“这一切都离不开榆林新材料集团的消费帮扶,帮我解决了22个大棚菜的销路问题,每天销量1000余斤,月收入大概9万多元,让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截至目前,公司共计采购高家砭村大棚蔬菜36万余斤,累计金额800余万元。从源头直采,既能保证质量,满足职工对健康餐饮的追求,又减少了中间环节,让利于村民。”高家砭村驻村第一书记成晓臣说。
肉牛养殖项目也是榆林新材料集团为高家砭村投资建设的村集体经济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155万元,现有肉牛52头,是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一环。
“多亏了榆林新材料集团7年来对我们村的帮扶,大家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集体的家底厚起来了,村民的钱袋鼓起来了,大家更有信心和奔头了。”高家砭村村书记杜梦龙说道。
沃野焕彩书华章
深冬时节,走进榆阳区上盐湾镇郭兴庄村,连绵起伏的高粱地,颗粒饱满、颜色殷红的穗子压弯了高粱杆,映红了山坡。
在十年九旱、水少地多的丘陵地区,如何引水灌田?这是困扰当地几代人的现实难题。
榆林新材料集团忧村民所忧,急村民所急,投资130多万元为郭兴庄村投资建设农田滴灌系统。期间,建设取水泵站2座,铺设管道10余公里,让地下水变成“惠民水”,为陕北黄土高原378亩农田解了渴。
“株株穗大粒饱,200亩红缨子高粱全熟了”,在郭兴村高粱地,该村村书记郭凤生喜不自禁,“这附近以前是缺水荒地,有了滴灌系统,粮食产量也增加了,种啥都有好收成,撂荒地焕发出了新生机。”
350亩的山地苹果种植也享受上了发展的新机遇,长势喜人。输水管道压进了田间地头,摆脱了人挑肩扛的传统灌溉方式,后期将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为帮扶单位,我们始终把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民生任务推进落实,持续探索多种路径和模式,做好产业帮扶、消费帮扶,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让企业所能助力地方所需,推进地企共同富裕。”榆林新材料集团党委书记杨国平说。
真金白银的投入,倾智倾力地帮扶,是榆林新材料集团近年来的务实举措。据统计,近三年来,榆林新材料集团已累计投入320万元,扶持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及提升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期间,完成消费帮扶1125万元,助力地方经济稳步发展。
产业帮扶、修桥补路、建设幸福苑……从一穷二白到产业兴起,从解决温饱到摆脱贫困,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一幅企地携手、苦干实干、富民兴榆的锦绣画卷,正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大地上缓缓铺开。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TzQXjRxpnWicQXvD-LF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