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企业动态

逆势而上 创新破局——榆林新材料集团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纪实
|
来源:榆林新材料|2025/7/8 18:26:00|作者:李晶晶|人气:84

2025年,面对持续收紧的环保政策和持续走低的煤炭价格,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以下简称“榆林新材料集团”)充分发挥煤-电-铝-运销一体化循环产业优势,锚定铝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目标,坚持以合规筑基守正发展主线,以创新破局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有色金属现代产业体系。

依托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内部“造血”功能,前6个月,榆林新材料集团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项目建设、新产品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重点生产任务顺利实现“双过半”,其中原煤产量超出计划50余万吨,发电量超出计划2.6亿余千瓦时,电解铝液产量超出计划480余吨。

搭建产学研平台,合力攻坚“卡脖子”难题

6月26日,走进位于西安市沣西新城“云谷三期”8号楼的榆林新材料集团研发中心,在这个按照CNAS标准和省级技术中心要求建设,拥有4000平方米实验室和2000平方米小试车间的研发楼内,50余台套国内外先进分析测试仪器和试验设备整齐摆放,工作人员赵永喆正全神贯注地开展高温拉伸实验。

“这项实验使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通过动态模拟材料热变形过程,同步采集应力—应变曲线,进而获取不同温度条件下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及延伸率等关键力学性能参数,实验结果将为材料热加工工艺优化、热处理工艺改进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赵永喆说。

近年来,榆林新材料集团搭建起涵盖力学、化学、微纳测试、物理性能测试4大模块,可满足轻合金新材料全流程实验的高端实验室。同时,在铜川市董家河工业园区建设了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的中试基地,在铝基新材料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孵化上实现了从研发、分析测试、中试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一体化发展。

今年上半年,榆林新材料集团深入践行“院所即我、我亦院所”模式,围绕提升铝产业附加值,积极推进“国之重器”“科创四个一批”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累累硕果。与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科大讯飞、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等行业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交流活动10余场。“铝电解高导磷生铁研制及应用研究”项目通过专家评审验收,该项目攻克阳极铁炭压降高、能耗大的行业难题,申报专利2项,为铝电解行业降低能耗提供了可推广的技术方案。牵头、参与制定的《阳极炭渣基再生冰晶石》《再生氟化铝》等4项团体标准顺利通过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期评审,填补了国内再生材料领域标准化工作的空白,为行业绿色转型构建了危废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标准参考。参加2025年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竞赛,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4项,优胜奖7项,总奖项数位居所有陕西省参赛单位第一。参加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示,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1项。公司成功获评设立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

挺进深加工赛道,全力提升一体化效能

6月23日,榆林新材料集团合金分公司扁铸锭车间75吨生产线熔保炉组点火成功,标志着75吨生产线从建设阶段过渡到设备调试和热负荷试车阶段,为后续试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榆林新材料集团年产43万吨铝基新材料项目现场,项目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扁铸锭车间35吨线已经具备带负荷试车条件,75吨线已经开始烘炉作业,铸轧车间7号至10号熔保炉组也已具备烘炉条件”。与此同时,榆林新材料集团3万吨/年精铝及高纯铝项目、5万吨/年铝基新材料项目(一期2万吨)、10万吨/年铝箔项目(一期5万吨/年)、杭来湾煤矿智能化生产系统建设与应用项目等重点项目正按照既定时间节点稳步推进中。

今年以来,榆林新材料集团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要求和陕西有色金属集团三届三次职代会暨2025年工作会议要求,聚焦铝产业差异化的高端化,大抓项目,首抓项目,紧抓项目,力促转型换道、延链强链。组织申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和新增省级国资预算资本金项目,共获得5.45亿元省财政资金支持。瞄准低空经济、新能源、铝钪、铝锂、铝基复合材料等高强、高耐蚀、高科技、轻基化等产业方向,积极“走出去”,与10多个行业先进企业开展交流学习,形成调研报告6份,推动铝箔涂炭项目、免热处理合金和一体化压铸项目、铝热传输材料合金锭项目等铝基新材料、高端铝合金制造标志性项目的谋划和谋定,为全力提升煤电铝深加工一体化运营效能和“十五五”规划制定奠定基础。

贯通产供销链路,不断开拓市场增长极

为精准把脉市场前景,灵活应对市场需求,进一步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榆林新材料集团积极推进生产链、供应链、销售链协同发展,不断加强生产、采购、库存、销售各环节衔接,在新产品开发、新市场开拓等方面持续打造新经济增长点。

在新市场开拓方面,榆林新材料集团在化工、建材、陶瓷、配焦类领域新增15家竞拍客户。研发中心积极开拓小批量、高效益、定制化产品市场,中试产品销售对接铝制品下游客户11家,签订4笔销售订单,销售额达200余万元。轻合金试验车间承接对外检测服务,走访3所高校及9家高新技术企业,达成20余笔检测订单,创收6万余元。

在降低采购成本方面,榆林新材料集团通过对唯一授权商直采,有序实施通用物资寄售模式,对采购金额大、数量多的备件,优先采用年度单价合同代替月度合同,完善并加大电商采购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缩短采购周期,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前瞻研判沥青市场行情,灵活调整采购策略,于2025年春节前集中采购沥青7700吨,节约采购成本约600万元。针对大宗原辅材料市场价格波动特性,采用“日关注+周分析”的方式,及时洞察石油焦价格上行趋势,高效完成2月份石油焦的竞价采购,节约采购成本3600余万元。

在成品销售方面,榆林新材料集团实施差异化的细分营销策略,煤炭销售遵循以产定销、即产即销、合理库存的销售原则,并不断探索“定制化”煤炭产品服务模式,协同客户及洗煤厂深化块精煤、籽精煤市场开发。铝产品销售采用“铝锭自提+发运+点价+铝水”销售模式,通过点价销售,较上半年市场均价高约200余元/吨,实现“好煤卖好价”“低铁铝卖高价”。

组建“智囊团”梯队,全面强化人才硬支撑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怎样内引外联夯实人才发展根基?怎样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这是榆林新材料集团在推进高质量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榆林新材料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陕西有色金属集团五类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要求,在加强“四支队伍”典型培育以及典型团队的专业化、高端化打造上不断发力,构建起集上下游、内外部、全链条一体化的人才梯队。当前,系统内创新创效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拜奔涌。

“我们通过组建‘科学家+工程师’产业发展团队,搭建起产学研联合创新体,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上”,榆林新材料集团科技管理部曹东峰说。日前,榆林新材料集团首次牵头申报的2支科研团队成功入选陕西省科技厅2025年度“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获政府财政补助60万元。其中,镁冶金低碳高效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团队以颠覆性技术破解传统镁冶金高能耗问题,为全球镁冶炼提供“中国方案”。面向汽车车身板材的轻质强韧性铝镁硅合金制备团队攻关新型高强轻量化6系铝合金材料,突破国外专利技术封锁。

刘晓社和谢海瑞、赵振龙是榆林新材料集团合金分公司的一对师徒团队,通过充分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在师徒协同下,完成了《降低重熔用铝锭钒含量对策研究》《重熔铝锭钒含量超标专项研究报告》《华峰铝业技术标准协议》《扁铸锭车间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手册》等论文、报告编撰和技术解读及课件开发,系统性解决工艺瓶颈。

同时,榆林新材料集团通过“工程师+创新团队”和“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现场技术团队建设,高标准打造创新创效平台,通过“安全员+岗位工”现场安全团队建设落实安全环保“穿透式”管理。权属单位发电分公司王杰“工程师+创新团队”作为榆林新材料集团2025年新组建的6支创新队伍之一,累计完成8项专利申请,发表论文33篇,其中,“一种新型输送机断链保护检测装置”已完成3台机组改造调试,设备可靠性提升显著。“一种新型电动机抽穿转子装置”将单台大型电机检修耗时从4小时压缩至1.5小时,目前该装置已成功应用于发电机组小修现场。阳极分公司创新实施“安全员+岗位工+注册安全工程师”团队、“内部安全管控”专家团队运行模式,逐步建立起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累计组织14次对标对表交叉检查,实现231项隐患的100%闭环整改,重大事故隐患始终保持动态清零状态,为推进现场生产持续安全平稳运行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从产学研体系构建,到产供销链路贯通,再到“四支队伍”建设,这是榆林新材料集团深化创新链、人才链与煤-电-铝-运销-精深加工一体化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高质量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下一步,榆林新材料集团将继续锚定陕西有色金属集团25项产业发展“标志性”工作任务和12项深化改革与党建标志性制度,聚焦公司“1249”工作思路和铝产业差异化的高端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打造新质生产力,奋力冲刺国内煤电铝一体化产业“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