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媒体关注
中国有色金属报:提质增效关键在行动——西北有色工程公司全员联动闯市场侧记
|
来源:|2016/9/6 0:00:00|作者:杜平平 赵刘会|人气:11488
 
2014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西北有色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响应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号召,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6年,被陕西省国资委、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三级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评为“2014~2015年度先进单位”。西北有色工程公司面对市场变化和重重压力,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开创了发展新局面。
  市场靠“跑”:车轮转动有商机
  西北有色工程公司总经理李忠民常念叨 “项目不是等出来的,而是跑出来的”,告诫大家跑项目“要放得下身段,低得下头颅,才能拿得下项目”,就连经常出差的司机也打趣说:“发动机一转,入账几十万。”这些话看似轻巧,背后都是长年累月一点一滴辛苦付出的印证。
  该公司为了充分调动职工提能力、闯市场、找项目的积极性,相继出台了《审核审定人员管理办法》、《年终考核奖励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办法,薪酬待遇和服务都向长期扎根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鼓励大家“全民皆兵”,去市场上寻找项目、寻求合作。
  如果问公司职工闯市场最重要的秘诀是什么,答案就是“要多跑”。为了弥补人员精力时间有限的缺点,最大限度提高市场对接效率,公司划分了片区,安排固定人员与甲方单位进行对接。正是这种公司上下全员联动的奔波努力,才成功拿下了一个又一个项目,创造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专家引领:标杆人物走在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该公司近年来有目的、分专业地培养造就了一批技术专家,涉及文物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钻探、水工环、岩土工程等各方面。“专家型”的领军人物是工程公司有效推动产业调整、争取市场地位的制胜法宝。
  文物地质方面,该公司老一辈的技术专家张忠永当仁不让。素描、造像、红外检测、温度控制、水毁处理、病害救治等文物抢救与保护方法在一个71岁老人手里信手拈来,从青海的哇沿水库文物保护,到彬县的大佛寺石刻保护,再到铜川千佛寺石刻群保护等,这些项目都离不开他的辛苦付出。
  灾害治理方面,杨鲁飞、常喜顺、王一兵、何守业等都是专家。陕西略阳柳树坝滑坡发生后,总工程师杨鲁飞和副总经理常喜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冒着有可能突发次生灾害的风险,查看了整个边坡的形态,分析了滑坡下滑的成因机制,果断提出了应急治理措施。他们常说:“搞灾害治理就是给地球上不听话的边坡体号脉看病,要想练就望闻问切的本领,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多学理论知识,多去野外实践。”年轻的技术人员说起这些专家来,个个都竖大拇指。
  一职多能:培养员工“多面手”
  近年来,西北有色工程公司对人才要求已由专业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要求技术人员素质全面、一职多能。该公司为此花费了很大精力,主要通过师徒结对、学术金秋、压担子、重奖注册人员等形式培养和推动技术人员的成长,建立了一支勇搏市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有效带动企业创收增盈。
  该公司工程部依据2015年指标测算,一个人平均一年要完成11个项目,产值108.3万,项目普遍“内容杂、工期紧、难度大”。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具有多面手特点,不但要懂技术,更要懂管理、懂经营、懂协调,上能与甲方领导侃侃而谈,下能与村民打成一片,正所谓“光膀子能搬砖,穿正衣能卖保险,打上领带能谈判,带上眼镜能计算”。
  2014年初,该公司委派几名技术人员开始接触洋县钒钛磁铁矿项目。初到伊始,偏僻的地理位置,陌生的人际关系,复杂的周边环境,一度使工作陷入困境。80后的他们没有被吓倒,蜗居在小旅馆20多天的时间里,理清思路、调整方法,逐步打破了各个壁垒。2月的子午河水流湍急,他们踩着石块跳着过河,数次跌入河流;4公里长的菜田沟、5公里多的毕机沟、8公里多的野人沟、3公里多的方沙沟,这些没有道路、单趟行程超过两个多小时的沟壑走了不知多少来回;2014年5月~8月村民阻挠停工,他们代表甲方与村民促膝长谈;2015年9月毕机沟隧洞裂隙突水的紧急处理,亲眼见证了水火无情;2015年11月为了结算,分分毫毫与造价部部长斗智斗勇,收获了“不打不相识”的真言……经过两年的努力,该公司在洋县钒钛磁铁矿矿区共拓展了项目15项,完成勘察产值1100万元,施工产值53万元。正是凭借着这样一支专业、敬业的人才队伍,该公司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葆活力,才能不断实现提质增效、稳定发展。
    (原文链接:http://paper.cnmn.com.cn/Content.aspx?id=125513&q=3853&v=8